福岛50死士

核電廠周圍輻射汙染區域圖(2011年3月22日-4月3日)。

福岛50死士(日语:フクシマ50)是对201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後,媒體對800多名工作人员進行撤离時自愿或被要求留下来的50位繼續在核電廠內進行緊急維修作業者的称呼[1]

后来有更多的人回到现场,总人数增加到180。而到3月18日这个人数就达到580人[2],他们以50人为一组的方式值勤,每10至15分钟轮流进出厂房[3]。日本首相菅直人承认他们的英勇[4]

3月18日,由于柏崎刈羽核电站派来增援,以及铺设电线的工作人员加入,工人总数扩大到580人[5]

3月29日,为了确保一线作业人数,接受东电请求的合作公司,在各地积极招募工作人员,有的甚至开出了一天40万日元的高薪[6]

現場人員共有五人因心臟病死亡,可能和在場工作的心理因素有關[7]。沒有任何人受到危險劑量的輻射,也沒有人因而罹病或死亡[7]。有三位員工受到較高劑量的輻射,兩位送醫,但皆未超出政府管制的上限[8][9]

相关评论

福島第一核電廠內一些測點的輻射劑量率。

据媒体报导,進入高危險區的人員包括年輕人及外包的人力派遣,其中兩名腳踩高輻射積水的員工剛好就是年輕的承包商員工[10]。年輕人不應進入高危險區的原因是同樣是暴露在較高的輻射,老年人可能減少的壽命、生活品質及生育權會遠少於年輕人;而派遣人力及承包商員工可能缺乏專業知識,會受到更高的傷害。

这些人员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,不仅缺乏足够的食物和衣物,还遇到了供暖和供水问题;因为手机不通,他们也无法听到家人的声音[11]

3月24日,华尔街日报刊登了29岁的多田賢治的话语:“我感到害怕,但总得有人去。”并说他仍然拿着标准工资(月薪20万日元,低于日本当时的平均水准)[12]

在得知参与核电站工作的人中还有年轻人时,当地的老年人自发号召前往第一核电站工作,以减少年轻人被辐射的可能[13]

对于这个团体,英国卫报称赞说:“所有的核电从业人员和大众,都只能仰慕他们”[14]。德国媒体则把他们称为“现代版四十七士[15]

同年7月,他们获得西班牙頒授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[16]。10月,消防员警察和自卫队官等5人作为代表领了奖[17]

調查發現在場工作的人員有 11-14% 的人員後來有因而受到歧視[7]

改編電影

  • 福島50死士 (电影)日语Fukushima 50 (映画)

参考文献

  1. ^ Branigan, Tania; McCurry, Justin. Fukushima 50 battle radiation risks as Japan nuclear crisis deepens. The Guardian. 2011-03-15 [2011-03-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-03-18) (英语). 
  2. ^ 「英雄フクシマ50」欧米メディア、原発の作業員ら称賛 asahi.com
  3. ^ “福岛死士”实为180人 多为老人. 广州日报. 2011-03-19 [2011-03-24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-04-10). 
  4. ^ Fukushima 50 Stay Behind to Prevent Nuclear Meltdown. FOX News. 2011-03-16 [2011-03-16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-03-18). 
  5. ^ 「英雄フクシマ50」欧米メディア、原発の作業員ら称賛. 朝日新聞. 2011-03-18 [2011-03-23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-03-20) (日语). 
  6. ^ 「日当40万円出すから」 原発作業員 確保に躍起. 東京新聞. 2011-03-29 [2011-03-30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-03-29) (日语). 
  7. ^ 7.0 7.1 7.2 The health effects of Fukushima. www.world-nuclear-news.org. [2023-03-09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-03-09). 
  8. ^ Japan nuclear workers exposed to radioactive elements. Belfasttelegraph. 2011-03-25 [2011-03-25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-10-19). 
  9. ^ 福島第1原発:作業員被ばく 搬送の2人は関電工社員 [Fukushima I Nuclear Plant: Workers exposed, two rushed to hospital were staff of Kandenko plant]. Mainichi Shimbun (JP). 2011-03-25 [2011-03-25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-12-19) (日语). 
  10. ^ 遭輻傷3人年齡僅25-35歲 公司說犧牲很值得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;福島壯士是派遣員工[永久失效連結]
  11. ^ 核电站敢死队饥寒交迫 矛头指东京电力. 朝鲜日报. 2011-03-29 [2011-03-30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-03-05). 
  12. ^ Behind Reactor Battle, a Legion of Grunts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 Wallstreet Journal
  13. ^ Japanese seniors volunteer for Fukushima 'suicide corps'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 Lah, Kyung (1 June 2011) CNN
  14. ^ 'Fukushima heroes' battle to tame nuclear plant as Japan watches.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 UK: The Guardian
  15. ^ Japan aktuell: Die 50 von Fukushima – die modernen 47 Ronin?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 DE: Spreadnews.de (2011年3月19日)
  16. ^ 原発事故作業員らにスペイン皇太子賞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 2011/9/8
  17. ^ 「フクシマの英雄」たたえる=スペイン皇太子賞の授賞式

外部链接

  • 福岛英雄:不怕死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 -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相关报道
  • 福島英雄囑妻:好好活下去 200人誓守核電廠 - 雅虎上的相关报道
  • 「福島壯士」日食兩餐 飢寒交迫 - 《文匯報》上的相关报道
  • 福島50壯士非志願?真相成謎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 - 中央社上的相关报道

参见

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
  • 震災
  • 前震與餘震
  • 國際反應與援助
地質結構
重灾区
基礎設施
核事故
人物
援助與反應
赈災音樂
其它
  • 維基新聞(新聞頻道 - 新聞分類
  • 維基共享資源
 
艺术
1980年代
1990年代
2000年代
2010年代
2020年代
 
文学
1980年代
  • 1981年:何塞·伊埃羅英语José Hierro
  • 1982年:貢薩洛·托倫特·巴列斯特爾英语Gonzalo Torrente Ballester
  • 米格爾·戴利貝斯
  • 1983年:胡安·魯爾福
  • 1984年:巴勃羅·加西亞·貝納英语Pablo García Baena
  • 1985年:安吉爾·岡薩雷斯·穆尼茲英语Ángel González Muñiz
  • 1986年:马里奥·巴尔加斯·略萨
  • 拉斐爾·拉佩莎英语Rafael Lapesa
  • 1987年:卡米洛·何塞·塞拉
  • 1988年:卡門·馬丁·蓋特英语Carmen Martín Gaite
  • 何塞·安赫爾·瓦倫特英语José Ángel Valente
  • 1989年:里卡多·古隆英语Ricardo Gullón
1990年代
  • 1990年:阿爾土洛·烏斯拉爾·皮耶特里英语Arturo Uslar Pietri
  • 1991年:波多黎各人民
  • 1992年:弗朗西斯科·尼埃瓦英语Francisco Nieva
  • 1993年:克勞迪奧·羅德里奎英语Claudio Rodríguez
  • 1994年:卡洛斯·富恩特斯
  • 1995年:卡洛斯·布索諾英语Carlos Bousoño
  • 1996年:弗朗西斯科·翁布拉爾英语Francisco Umbral
  • 1997年:阿尔瓦罗·穆蒂斯
  • 1998年:弗朗西斯科·阿亞拉英语Francisco Ayala
  • 1999年:君特·格拉斯
2000年代
2010年代
2020年代
  • 2020年:安妮·卡森
  • 2021年:埃馬努埃爾·卡萊爾英语Emmanuel Carrère
  • 2022年:胡安·梅約加英语Juan Mayorga
  • 2023年:村上春樹
 
社会科学
1980年代
  • 1981年:羅曼·佩爾皮尼亞·格勞西班牙语Román Perpiñá Grau
  • 1982年:安東尼奧·多明戈斯·奧爾蒂斯英语Antonio Domínguez Ortiz
  • 1983年:胡里奧·卡羅·巴諾哈英语Julio Caro Baroja
  • 1984年:愛德華多·加西亞·德·恩黛利亞英语Eduardo García de Enterría
  • 1985年:拉蒙·卡蘭德英语Ramón Carande
  • 1986年:何塞·路易斯·皮尼略斯英语José Luis Pinilloa
  • 1987年:胡安·林茲
  • 1988年:路易斯·戴斯·德爾·科拉爾英语Luis Díez del Corral
  • 路易斯·桑切斯·阿潔絲塔西班牙语Luis Sánchez Agesta
  • 1989年:恩里克·富恩特斯·金塔纳
1990年代
  • 1990年:羅德里戈·烏里亞·岡薩雷斯西班牙语Rodrigo Uría González
  • 1991年:米格尔·阿托拉·加列戈
  • 1992年:胡安·贝拉尔德英语Juan Velarde (economist)
  • 1993年:希爾維奧·薩瓦拉英语Silvio Zavala
  • 1994年:奧雷利奧·梅嫩德斯英语Aurelio Menéndez
  • 1995年:若阿金·維里西莫·塞朗英语Joaquim Veríssimo Serrão
  • 米克爾·巴特羅里西班牙语Miquel Batllori
  • 1996年:J·H·艾略特英语J. H. Elliott
  • 1997年:馬丁·德里克爾·莫雷拉英语Martí de Riquer i Morera
  • 1998年:皮埃尔·维尔纳
  • 雅克·桑特
  • 1999年:雷蒙·卡爾英语Raymond Carr
2000年代
2010年代
2020年代
  • 2020年:丹尼·罗德里克
  • 2021年:阿马蒂亚·库马尔·森
  • 2022年:愛德華多·馬托斯·蒙特祖馬英语Eduardo Matos Moctezuma
  • 2023年:埃萊娜·卡雷爾·當科斯英语Hélène Carrère d'Encausse
 
科学技术
1980年代
  • 1981年:阿爾貝托·索爾斯英语Alberto Sols
  • 1982年:曼努埃尔·巴列斯特尔
  • 1983年:路易斯·桑塔洛英语Luis Santaló
  • 1984年:安东尼奥·加西亚-贝利多
  • 1985年:大衛·巴斯克斯·馬丁內斯西班牙语David Vázquez Martínez
  • 埃米利奧·羅森布魯特英语Emilio Rosenblueth
  • 1986年:安東尼奧·岡薩雷斯·岡薩雷斯西班牙语Antonio González y González (químico)
  • 1987年:巴勃罗·鲁多明
  • 哈辛托·康維特英语Jacinto Convit
  • 1988年:曼努埃爾·卡多納
  • 馬科斯·莫辛斯基英语Marcos Moshinsky
  • 1989年:基多·明赫英语Guido Münch
1990年代
2000年代
2010年代
2020年代
 
交流与人文
1980年代
  • 1981年:瑪麗亞·贊布拉諾英语María Zambrano
  • 1982年:马里奥·邦格
  • 1983年:《国家报
  • 1984年:克勞迪奧·桑切斯-阿爾伯諾茲英语Claudio Sánchez-Albornoz
  • 1985年:何塞·費拉特·莫拉英语José Ferrater Mora
  • 1986年:《环球报》
  • 1987年:《時代報》
  • 观察家报西班牙语El Espectador (periódico)
  • 1988年:奧拉西奧·薩恩斯·格雷羅西班牙语Horacio Sáenz Guerrero
  • 1989年:佩德羅·雷恩·恩特拉爾戈英语Pedro Laín Entralgo
  • 文化經濟基金會英语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出版社
1990年代
  • 1990年:中美洲大學英语Central American University, San Salvador
  • 1991年:路易斯·瑪麗亞·安森西班牙语Luis María Anson
  • 1992年:艾米利奧·加西亞·戈梅茲英语Emilio García Gómez
  • 1993年:《Vuelta英语Vuelta (magazine)》雜誌(創辦人奥克塔维奥·帕斯
  • 1994年:在卢旺达蒲隆地的西班牙差會
  • 1995年:埃菲通讯社
  • 何塞·路易斯·洛佩斯-阿朗古倫西班牙语José Luis López Aranguren
  • 1996年:英德羅·蒙塔內利英语Indro Montanelli
  • 朱利安·馬里亞斯英语Julián Marías
  • 1997年:有线电视新闻网
  • 瓦茨拉夫·哈维尔
  • 1998年:萊茵哈德·摩恩英语Reinhard Mohn
  • 1999年:卡羅與奎爾沃研究所英语Caro and Cuervo Institute
2000年代
2010年代
2020年代
  • 2020年:瓜達拉哈拉國際書展英语Guadalajara International Book Fair
  • 威爾斯海伊文學藝術節英语Hay Festival
  • 2021年:格洛丽亚·斯泰纳姆
  • 2022年:亚当·米奇尼克
  • 2023年:諾丘·歐丁英语Nuccio Ordine
 
国际合作
1980年代
1990年代
2000年代
2010年代
2020年代
  • 2020年:全球疫苗免疫聯盟英语GAVI
  • 2021年:CAMFED英语Camfed
  • 2022年:艾倫·麥克阿瑟英语Ellen MacArthur
  • 2023年:被忽視疾病藥物計劃英语Drugs for Neglected Diseases Initiative
 
体育
1980年代
1990年代
2000年代
2010年代
2020年代
  • 2020年:卡洛斯·塞恩斯
  • 2021年:特雷莎·佩拉雷斯英语Teresa Perales
  • 2022年:奧林匹克難民基金會英语Olympic Refuge Foundation
  • 奧林匹克難民代表團英语Refugee Olympic Team at the Olympics
  • 2023年:埃利烏德·基普喬蓋
 
和平
1980年代
1990年代
2000年代
2010年代
  • 2010年:Manos Unidas西班牙语Manos Unidas
  • 2011年:福岛50死士
  • 2012年:西班牙糧食銀行聯合會西班牙语Federación Española de Bancos de Alimentos
  • 2013年:西班牙國家盲人組織英语ONCE
  • 2014年:卡迪·阿祖巴英语Caddy Adzuba
  • 2015年:天主聖約翰兄弟醫院騎士團英语Brothers Hospitallers of Saint John of God
  • 2016年:SOS兒童村
  • 2017年:欧洲联盟
  • 2018年:席薇亞·厄爾
  • 2019年:格但斯克市
2020年代